20年,我爱滨江
| 招商动态 |2017-07-06
20年间,滨江,从杭州最小“孩子”,到如今风华正茂。都说,年轻的样子,就是最好的容颜。我们看到现在的滨江,最美跑道、莲花碗,为杭州增色;海康威视、阿里巴巴,让杭州变强。
也在这个20年间的时间维度里, 我们找到了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官员、常年观察滨江的学者,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试图以最原本的叙述,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滨江,以及,爱滨江的理由。
“希望滨江成为现代科技城,一个天堂硅谷”
——首任滨江区委书记 王铁军
1997年我们组建滨江区的时候,杭州市政府给了1100万元。我们花了40多万元,把原西兴镇的老房子装修了下,就是区政府了,工作人员也就40多个。
20年前的滨江,只有12万人口,基本上就是以“三农”为主的地道农村,但我们相信这是片“希望的田野”,于是提出要“富规划,穷开发”,就是说规划起点要高。20年后的滨江,发展势头有目共睹,我们觉得很欣慰。
我希望,未来的滨江能真正成为杭州的现代科技城,一个天堂硅谷。
“改革和创新是推动一个地区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大法宝”
——浙江省科技厅厅长 周国辉
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大法宝。这一点在滨江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我认为,滨江区发展的成功实践不是偶然的,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必然的。其“制胜关键”主要取决于两点:一是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大环境;二是滨江区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把既“高”又“新”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。
滨江是一个好地方,如果说到未来,我希望滨江继续把“创新”作为滨江发展最鲜明的特色,特别在“领跑”科技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。
“高新区(滨江)是国内难得的多元、有活力、有竞争力和内生式发展的创新经济生态园区”
——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
王胜光
我到高新区(滨江)来过许多次,觉得这里的发展密码,可以归纳为两方面——
从客观角度来说,杭州文化底蕴深厚,浙商文化一脉传承,使得企业家都很扎实地做产业。而且这里宜业、宜居,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有天然优势。
从主观角度看,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一套得力的领导班子,这支堪称专业化的队伍,在布局产业发展上每一步都踩得很准。这里的政府是市场嵌入性的政府,不像传统政府只定规矩,他们更多的是在引导市场发展。
因为主客观因素,滨江“内生式”发展动力比较强劲,可以有效吸纳外部资源,从而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,是如今国内难得的多元、有活力、有竞争力和内生式发展的创新经济生态园区。
“如何复制滨江模式,是区域经济研究应该继续破题的命题”
——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兰建平
总结一下滨江20年的历史启示,我觉得有三点最重要:一是顺应科技革命的机会,二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创新,三是政府的优质服务。
如果把早年珠三角通过“三来一补”发展加工贸易、苏南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园视作第一、二代区域发展样本的话,滨江则代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,即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要素、成功培育内生动力。
这个模式,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典范、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化的样本、从效率型经济向创新经济跨越的写照。我相信,这是新经济、新模式、新业态最好的一个案例和样本,而如何复制滨江模式,是区域经济研究应该继续破题的命题。
“原本只能在北京、深圳看到的现代感建筑,现在在滨江不断涌现”
——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王平
放在20年前或者10年前,谁都不会预料到,滨江能发展成现在这样。
以前杭州人常说自己是“墙门里的人”,但这个格局在不断向外拓展。20世纪90年代,杭州城向西拓展,2000年开始向东和向北全方位拓展,尤其是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移的策略,为杭州城市布局探索出了新路。
滨江的发展,是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宏观政策的结果。滨江的变化,杭州市民也感慨很深,尤其是G20杭州峰会召开后,大家突然发现,原来滨江南岸的建筑变得这么新奇好看,原本只能在北京、深圳看到的现代感建筑,现在在滨江不断涌现,包括流光溢彩的灯光秀。这对于市民将杭州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心态有很大助力作用,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他们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。
“中控刚搬到滨江时,旁边都是荒地,我们开了20多辆大巴接送1000多名员工”
——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施一明
2003年,中控搬到滨江区时,旁边都是荒地,我们开了20多辆大巴来接送1000多名员工,因为他们是工作在滨江生活在老城区;而现在,公司拥有4000多名员工,接送大巴反而少了许多——如今他们已经是工作生活都在滨江了。
我们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,这里的行政人员服务能力非常高效,落实政策非常及时。比如高新技术企业、软件企业的退税、获得的国家项目资金配套等等,这些区里都落实得很到位,我们常常说这里的行政人员属于“有事就有人,没事就没人”。
这几年,得益于产城融合的建设,我们的园区越来越漂亮,城市环境越来越好,大家都愿意留在滨江,这里已经成为我们的家园。
“现在滨江的医疗教育都是‘杠杠的’”
——与滨江同岁的20岁小伙子汤方威
今年我20岁,在我的记忆中,小时候家的周围都是民房,可是渐渐的,农田和村庄没了,随之代替的是高楼大厦。
以前生病了,爸妈会把我带去老城区的省儿保,但现在,小病直接在社区看,有大病到滨江医院、武警医院,再也不需要过江看病;学校呢,当时滨江所有的小孩都在长河小学读书,为什么?因为只有这一所小学。但现在,学校是星罗棋布,大家可以就近选择,也不用担心教育质量,现如今滨江区的医疗教育都已经是“杠杠的”!
我觉得,在滨江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很高。高中时我在绍兴读书,许多省外人只知杭州不知滨江;但现在我在临安读大学,别人都会说,哦,滨江,是那个开G20杭州峰会的地方!这时我心里确实是自豪感满满的。
“滨江的最美跑道,每天都会去散步”
——在滨江生活了5年的印度人Laveena
“你好,我来自印度,住在东信社区。”每天,我都要让两个孩子花一个多小时来学习汉语。我们一家人来自印度孟买,在东信社区的逸天广场小区住了5年。我从义乌过来,丈夫在那儿做生意,因为小孩子要到杭州国际学校读书,我便带着他们来了滨江。
在这里5年,觉得治安特别好,马路也很干净,像滨江的最美跑道,每天都会去散步,樱花盛开的那阵子,特别美。
现在,社区里有400多个像我一样的外国人,夜幕降临,我们会聚在商业街聊天,经常是英语、汉语比划着交流。
而且,我还是东信社区的一名楼道长,平时社区里用得着我帮忙的,比如需要用英语沟通的事情,我都会尽力去做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我想我们会一直在这住下去,因为这里真的很好。
更多爱的表达 来自“滨江发布”留言区
@Aine_hu:1998年就到了滨江,那时候这里是一片片农田,一栋栋农房。如今,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绘出了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。滨江的变化日新月异,随着人口的增加,会变得越来越繁华,越来越可爱,越来越美丽,我爱滨江!
@朱古力:在杭州生活了十年,从城西到滨江,在滨江已经生活了五年,目睹滨江成长的点点滴滴,感受滨江发展的日新月异,享受滨江怀抱的日日夜夜,国际滨,我爱你!
@戴立@大角青年社区:1998年在对岸之江学院读大学,望过去滨江只是一片滩涂,路都很少。2002年骑车经过,路已成网。今天则已非常精致大气。
@兔兔:生于此长于此,从一望农田到高楼林立,二十年的巨变带给我们无限的幸福,爱我的家乡!
@呵呵:我记得2000年来杭州滨江!江南大道刚刚在建!西兴大桥还有收费站!城区来滨江出租车都要收过路费!滨江变化让我从心里爱上滨江!因此我也定居在滨江!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